海蜇蛰伤的紧急处理
这个阶段正是海蜇大量繁殖生长并常常大批的在浅海出现之时,在海水里游玩难免会碰上海蜇,万一被海蜇蛰到后(会感觉到疼痛,灼烧),切勿用淡水冲洗,因淡水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。应尽快用毛巾、衣服、泥沙擦去粘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,亦可用海水冲洗。被海蜇蜇伤急救处理
1.用碱性溶液于蜇伤处冷敷,可用5%—10%碳酸氢钠(俗称小苏打,超市卖盐、碱的地方有售)溶液、明矾水或l%氨水。
2.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扑尔敏等有一定作用。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。
3.尽快到当地医院进行治疗。
蛰伤就是皮肤接触到了海蜇的触角(“须子”),立刻就会有触电的感觉,并强烈的灼伤感,这是海游最常遇到的蛰伤。这里最最头痛的就是“散落的”海蜇须子(被捞海蜇的人“遗留在”海水中漂浮的),因为没有规律,不太容易规避。须子多的时候,不要再浅水区停留;对于整条的、活着的海蜇,游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前方。还有就是大面积的蛰伤,一般发生概率不高,但是极度危险!
因此建议大家下水时最好带上泳镜便于观察。 谢谢老蒋!:lol :lol 还有一种海蜇叫红海蜇,个体不大,但毒性大,敏感体质遇上了非常危险。 原帖由 天地一沙鸥 于 2009-8-2 13:36 发表 http://bbs.china-ws.org/images/common/back.gif
还有一种海蜇叫红海蜇,个体不大,但毒性大,敏感体质遇上了非常危险。
的确,这种红海蜇的毒性类似毒蛇的毒性,严重时可在5分钟之内使人致命。不过这种海蜇并不多见,一般碰到被海蜇蛰到时不要慌乱,按照一楼的方法紧急处理是可以缓解的。如果是遇到很严重的情况一定要想法马上送往有医疗手段的医院。 谢谢老蒋! :handshake :handshake :victory:
回复 4# koiman 的帖子
学习学习再学习!:lol :handshake 就是不被蜇,在有大量海蜇的水域游泳时间长了,脆弱娇嫩的皮肤也会有刺痛的感觉。 海蜇蛰伤处理不好会死人的!:lol 太恐怖了,那长游泳的人是不是都带药啊. 告诉大家海蜇蜇人是为了使大家有个心理和做一些必要的准备,一般情况下,碗口大小以下的海蜇还不是很厉害,所以不用过分害怕,在水里看到大海蜇时尽量避免和它亲近也没事的,毕竟海蜇是不会主动攻击的生物。 小心为好吧从去年夏天起,日本海域开始充满一种巨大的海洋生物。这些生物直径达到2米,重达220千克。是日本人捕杀的鲸鱼的幽魂找上门来报复了,名叫“越前水母”(Nomura's jellyfish)。
僧帽水母以奇特的外形及强毒性著称
地中海告急
地中海僧帽水母水母所困扰。这种水母的触手可以长到10米长,拥有比一般的水母强10倍的毒素,所以它的入侵比每年一度的普通水母入侵要危险得多。
科学家们担心这种水母会在西班牙的沿岸扩散,之后离开它们北大西洋的传统栖息地,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向外“侵略”。海洋环保运动的欧洲部主任帕斯特(Xavier Pastor)说:“僧帽水母在地中海出现已经有10年了,它在西班牙海岸之外出现是进一步‘殖民’的先兆,我们找不到水母增多的原因,更何况一下子多出了成千上万!”
西班牙有关部门已经做好准备抵御另一种水母的灾害,这种叫做夜光游的水母白天是亮紫色的,夜里会发出黄色光芒,每年都会在地中海沿岸泛滥成灾。每年都有报道有旅游者被水母蜇伤。
专家预测,今年在西班牙海岸边浮游的水母将会比平常更多,相关部门已经引入了新的措施来保护海泳者,开始采用卫星图像跟踪水母群的动向。一旦看到水母群接近人群密集的海岸,就会派出渔船把它们打捞上来。他们还发放小册子,警告海泳者水母的危险,以及处理刺伤的办法。
帕斯特说:“这好比用膏药治癌症,起不到根本作用,除非我们解决了让水母大量繁殖的环境问题,不然地中海水域的水母问题只会更严重。”
[ 本帖最后由 dwi 于 2009-8-3 20:40 编辑 ]
我们平时吃的海蜇,就是这种水母
被上面那个家伙蜇到,就会是这个样子 实际上,水母大量聚集的现象并不少见。水母的集群出现往往有季节性,在春夏之交气温升高,食物增多时会大量出现,而海流会让这些水母大量聚集,有些年份水母的数量会大大增加。 虽然关于“水母潮”的报道越来越多,公众印象中水母的数量比以前大增,但实际上这在科学上并没有得到确切证明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学家克罗迪亚·米尔斯说,“水母数量暴增”可能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系统的冲击有关,因为过度捕捞,一些生态系统的位置被空出来,水母填充了这些位置。但她表示,“水母数量暴增”并非确定的事实,因为科学家们并没有统计过之前水母的数量。而数量确实有所增加的水母大多是入侵品种。 刚刚了解的情况是,刚从北戴河回来的人说,只有大量的人,没看见海蜇。估计南戴河情况也差不多,因为都属一个海湾。 谢谢提醒:victory: :victory: :handshake :handshake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