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6-4-27 06:27

串门

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6-4-27 18:23 编辑


串 门   “串门”中国部分地域的一个名词,走亲戚,拜访,送礼,聚会,连相亲都叫串门,其中内容大相径庭。新春佳节在即,亲朋好友在忙碌一年之后的相互家中问候叫串门,答谢式的拜访也叫串门,出于想念怀旧不请自来叫串门,诙谐的意念突闯好友之家,那得交情甚笃,要不串门也有文化,心照不宣的邻里文化,普通到邻居、朋友、亲戚家坐坐,即时的聊聊天,问候问候都叫串门。传统的串门文化带给人们的是邻里的和睦,人际关系的密切,说大了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。    串门是一种文化 许是正在消失的文化。...在城市化进程飞快的今天,在水泥森林构建的城市里,串门正离人们远去。串门有几种情景颇为尴尬,一是每到装潢精美的新居之前,对是否脱鞋心里颇为踌躇。一双泥脚贸然闯入,家有隐私,你突然介入,实至为不恭,新年串门前都要预约,或临时招呼,之前你需要一抹好气色,节日状态,才不失身分。    突发奇想写写串门,源于昨天近深夜才得以回家,历经目睹人际关系的过程,拜访的不是近亲,不是近邻,而是拜访单位的“友邻”,下午4点开始晚上11点被迫结束,横跨四区东西南北,吃饭的时间都舍不得,时时电话联系,客套,诚信,倒弄得我筋疲力尽,加上手提礼品,更是心力交瘁,到门到户一年的交集不为过,虽然亲力亲为礼节式的互访,双方都累。    外国人也串门,但少了随身的礼品套, 家亲在美国,如请你吃饭,你却带了个亲近,主人即刻就告知此人用餐费用自付,看来不尽人意,人情淡薄,在美国很正常,你的就是你的,我的就是我的。中国人的拜金意念“压岁钱”从娃娃就有了,所以我想应该少一些金钱礼品式的互拜,更要杜绝送金式的拜访,那样心灵更洁净,友谊更深远,我们的天空会更蓝。天津老知青2016.4.18.





20120123140332_wxrzbduf.jpg (28.89 KB, 下载次数: 0)
http://bbs.china-ws.org/data/attachment/forum/201602/06/0647149dslqpgisy7cgydd.jpg4c1275d3-b761-4ffb-af7a-c1afc95284c7.jpg (55.16 KB, 下载次数: 0)
http://bbs.china-ws.org/data/attachment/forum/201602/06/064714u4lpfp784u8npfkn.jpg4bf608f6hc4340f3b81a1&690.jpg (206.3 KB, 下载次数: 0)
http://bbs.china-ws.org/data/attachment/forum/201602/06/064714osnoon47qyy6ccqz.jpg20130801172315522623.jpg (113.29 KB, 下载次数: 0)
http://bbs.china-ws.org/data/attachment/forum/201602/06/0647148082qgtxy8ygy3lr.jpg




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6-4-27 07:29

是的,串门是一种文化 是正在消失的文化。过去住大杂院邻居亲情浓浓,正是串门把这种亲情拢在了一起,正是这种邻里之间的亲情构成了当时社会安定,平安的基础。也是让人几十年不能忘怀的美好记忆。现在啊,亲情在哪里……安定在哪里……平安在哪里?满目是防盗门,防盗网,对门邻居竟不认识,不相往来……这人心啊,真的像混凝土一样,也凝固了?!

山水游 发表于 2016-4-27 08:34

窜门是中国传统习惯、是拉近亲情的一种美德。

KTW 发表于 2016-4-27 08:53

我心向佛 发表于 2016-4-27 10:08

:victory::victory::victory::victory:

香官愚叟 发表于 2016-4-27 20:49

   现在,真是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。

老虫 发表于 2016-4-29 10:01

串门如同走亲家是增谊之举,而今……

今来 发表于 2016-4-29 10:49

:)君子之交淡如水

淇天大圣 发表于 2016-5-1 09:42

信息年代
不用串门了:Q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串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