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注册
楼主: 爱冬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音乐-每日一曲

  [复制链接]
6121#
发表于 2025-9-19 14:59 | 只看该作者
  韭菜花




    前几天,去朋友家聚会。
    闲聊中朋友说,他们家住的楼房,顶上可以上去,大家就在楼顶各自用泡沫箱种了几箱菜。朋友也种了几箱韭菜,这时节已经到了韭菜开花结籽的时候。出于兴趣,大家一块到楼顶看看。
    来到楼顶看到,朋友的韭菜,是用几个大小深浅不一的泡沫箱种的。每一个箱子里种了七八窝到十几窝不等的韭菜。确实是到了季节,箱子里的韭菜已经是不能吃了。绝大多数都已经抽苔开花了,有些都已经结了籽。

    泡沫箱里种的韭菜。据说,种菜的土是从楼下一袋一袋提上来的,可真够辛苦的。












    拉近了看,韭菜花也挺好看的。六角分开的白色花瓣,中间是三个子房。子房中间是一支雌蕊,子房外面围着六只雄蕊。花朵虽不大,可是,一只韭苔上边开上数十朵小花,聚在一起也是挺大的一束。
    有些苔上的花苞还没开放,那些三角锥型的花苞,与荞麦的形状有点相似,只不过是粉红色而已。















    很多花都已经开败了,韭苔的枝头上,韭菜籽已经快要成熟了。从个别裂开的籽荚上,已经可以看到里面的韭菜籽了。
    听朋友说,明年,就用这些韭菜籽重新播种了。




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122#
发表于 2025-9-20 21:31 | 只看该作者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   做人难(南方民谣)

棉要日头花要麻要雨、
蚕花娘子无雨覅晴天、
吃饭只怕齐台子、
猪猡只怕朝头猪;
做天难做五月天、
做人难做半中人。
意思:
棉花要太阳、络麻要下雨
养蚕的娘子只要是阴天
吃饭人最怕没长大的孩子
猪猡最怕还不能出栏的猪
  天气是五月天最做、
  做人最难是中年人(上有老、下有小)


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123#
发表于 2025-9-22 20:17 | 只看该作者

秋冻”“贴秋膘”有讲究!专家回应秋季养生热门话题
2025年09月17日08:57 来源:新华网
俗话说“秋不养生冬易病”,入秋以来气温逐渐下降,科学养生也被提上日程。“春捂秋冻”何为度?“贴秋膘”该怎么“贴”?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,中医专家回应了秋季养生热门话题。

“秋冻”并非人人适合

人们常说“春捂秋冻”,其核心在于顺应季节气候,帮助抵御病邪。“秋冻”的“度”该如何把握?
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,适当“秋冻”能**机体自主调节体温的能力,增强身体对寒冷的耐受能力,降低突然降温所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的概率;但“秋冻”需适度,平均气温在10℃以下且出现大风降温时,就不再适合“秋冻”,而应及时添加衣物。

特殊人群也需避免过度受冻伤身。刘清泉举例说,低温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收缩、血压上升、血流阻力增加,加大脑血栓、心绞痛风险,这类人群需注意头部、颈部等重要部位的保暖。

此外,老年人对寒冷的耐受和适应能力较差,儿童免疫系统和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,这两类人也需要适度保暖,不可盲目跟风“秋冻”。

“贴秋膘”需因人而异

天气渐凉,食欲转好,“贴秋膘”应该“贴”点啥?

“‘贴秋膘’旨在通过秋季进补增强体质,为冬季储备能量,但‘贴秋膘’不能单纯理解为补充营养。”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病研究所所长沈洪说,人们存在气虚、阴虚、痰湿等不同体质,盲目“贴秋膘”可能会适得其反。

沈洪举例说,气虚体质者应以温补为主,可适当进补温性食物和补气食物,如鸡肉、红枣、桂圆、栗子、山药等;而痰湿体质者需要通过饮食调理来健脾化痰、祛湿利水,可适当选择具有利湿作用的食物,如薏米、红豆、茯苓等。

专家特别提醒,有几类人不宜盲目进补:肥胖及代谢异常人群,过多摄入高脂肪、高热量食物会加重病情;脾胃虚弱者强行进补易导致消化不良、积食;胃火旺盛者需要先清热再进补,否则易加重内热;老年人和儿童消化功能较弱,大量进食肉类易引起积滞。

“‘贴秋膘’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,避免暴饮暴食,损伤肠胃;同时要重视辨证施补,以平补润燥为要。”沈洪说。

秋季脱发宜内外调养

秋风渐起,一些人发现头发掉得比之前更加明显。

对此,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汤军从中医角度解释:秋季燥气当令,人体气血内收,头皮毛孔收缩,加之燥邪耗伤阴血,故而易出现脱发增多现象,这多与肝肾阴虚、精血不足、发根失养密切相关。

解决秋季脱发问题需内外调养、综合施策。汤军建议,“内调”方面,可多摄入黑芝麻、黑豆、核桃、桑椹、枸杞等滋阴养血之品,同时保证适量优质蛋白的摄入,还需严格避免辣椒、花椒等辛辣温燥食物;保证充足睡眠,并在晚11时前入睡。

“外养”方面,可坚持每日以指腹轻柔**头皮的方法重点**百会、风池等关键穴位,以疏通头部气血;洗发可选择含有何首乌、侧柏叶等成分的温和滋养型洗发产品,洗发后避免用电吹风高温吹头发,以减少对发质的损伤。(记者田晓航)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124#
发表于 2025-9-23 20:21 | 只看该作者
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  话说中秋月饼

中秋的脚步越来越近,空气中似乎开始弥漫起淡淡的桂花香。昨天,儿子特意来看望我和老伴,送来了两盒包装精致的月饼,红金相间的礼盒上印着圆月与玉兔,透着满满的节日气息。他笑着说:“ 今年中秋咱们别在家忙活了,全家去饭店聚餐,老爸老妈好好歇一歇 ”。看着儿子忙碌却依旧惦记着我们的样子,心里感到阵阵暖意。
    打开儿子送来的月饼,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的中秋节,想起了母亲手里那朴素却满含心意的苏式月饼。  那会儿的中秋节,可没有如今这么多样的月饼。每到中秋前几天,母亲总会从商店里买回几个月饼,用油纸仔细包好,放在橱柜最上层,要等到中秋晚上全家聚齐了才会拿出来。
    那时家境十分困难,靠父亲一人的工资负担全家九口人的生活,其拮据是可想而知。母亲极少买广式月饼,每次拎回来的都是苏式月饼 —— 酥松的外皮,一拿起来就簌簌地掉渣,里面的豆沙或百果馅料还是很好吃。后来长大了才琢磨明白,一来是广式月饼在当时比较贵,母亲既要节俭又要让我们能吃到月饼;二来母亲是无锡人,苏式月饼的清甜与细腻,藏着她对家乡味道的偏爱。
    中秋的夜晚,石库门里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前,窗外是皎洁的圆月,耳边是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嬉闹声。母亲把月饼从橱柜里取出来时,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早就按捺不住,一个个瞪大了眼睛,翘首以盼地盯着母亲手中的月饼。那时候家里孩子多,一共七个,母亲每次只买四个月饼,她拿出干净的菜刀,小心翼翼地把每个月饼切成两半,刚好分成八份。这时候,父亲总会笑着摆摆手说:“你们吃,我在食品厂上班,经常能吃到糕饼,不馋这个。” 我们那时候年纪小,只当父亲真的不爱吃,便欢欢喜喜地接过自己的那半个月饼,却没留意到父亲默默地看着我们时,眼里藏着温柔的父爱。
    吃苏式月饼是个 “细致活儿”,因为它的酥皮太容易掉了。我总会先把月饼捧在手心,低下头,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剥着酥皮吃,酥香的味道在嘴里慢慢散开,带着淡淡的油香,越嚼越香。等把酥皮吃得差不多了,再开始品尝里面的馅料。我最喜欢的是百果馅的,里面藏着核桃、瓜子仁、花生碎,还有一些说不出名字的果干,咬一口,果仁的香脆与馅料的清甜交织在一起,那味道,是现在多少精致月饼都比不了的 “人间至味”。有时候弟弟妹妹吃得太急,酥皮掉了一地,母亲也不会说他们,只是笑着拿扫帚过来打扫,嘴里念叨着 “慢点吃,没人跟你们抢”。
    中秋节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吃月饼的习俗,更是深深根植于古老的祭月传统中。千百年过去,月饼的模样、口味变了又变,但它的核心从未改变。那圆圆的形状,像极了天上的明月,也寄托着中国人对家庭团聚、生活美满的无限向往。无论是过去母亲把月饼分成八份,让全家人共享;还是如今儿子提着精致礼盒回家,月饼始终是传递亲情的纽带 —— 通过分享,亲人的心贴得更近;通过馈赠,把祝福与牵挂送给在意的人。这份关于月饼的记忆,早已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,是我们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    如今再走进超市的月饼区,真是让人眼花缭乱。各种口味层出不穷,从传统的豆沙、百果,到现在的莲蓉、火腿、叉烧,流心奶黄、抹茶、巧克力,甚至还有低糖、低脂的健康月饼;包装也越来越精美,有的像精致的首饰盒,有的印着古典的水墨画,送礼倍儿有面子。可无论月饼的形式和内容怎么变,它所承载的 “团圆” 内核始终没变。
    其实,我们吃的从来不止是月饼,更是那份一家人团聚的欢喜,是跨越时光的情感联结。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分食一块甜美的月饼时,我们不仅仅是在品尝一种美食,更是在参与一个绵延了千年的情感仪式 —— 这个仪式里,有对过去的怀念,有对当下的珍惜,更有对未来的期盼。无论时代怎么变,只要月饼还在,这份关于团圆的美好向往,就会一直延续下去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儿子送来的月饼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125#
发表于 2025-9-24 15:49 | 只看该作者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下乡时的第一个中秋节



    1973年的中秋节,是我第一次在农村过的中秋节。
    我是1973年4月下乡的,过了五个月,大约是在那年的阳历9月中旬,就到了中秋节了。
    那个时代,农村过中秋节跟城市里可是大不相同。村里小卖部是买不到月饼的,很多人家也没有钱去买。公社商店里供应的那种又硬又黑的月饼,也只是按指标供应给那些公社干部的。大多数人家都是自己家里烙几个椒盐饼,条件好一点的会烙一些包着红糖芝麻的糖饼,这就是农村里的“月饼”。不过,上面用针扎出或用“瓦当”压出一些花型,倒也挺好看的。
    虽然条件相对较差,可是,传统的三大节日(春节、端午、中秋)之一,也是不能含糊的。家家都会提前几天做一些米酒,用以招待来访的亲友。另外,陕西农村里招待客人讲究的“臊子面”,那可是少不了的。所以,过节前一天,买菜卖肉那是家家主妇们必须的事情。

    中秋节队里全体不上工,休息一天。
    一大早,各家各户都把自己门前的道路洒上水清扫干净,为的是给外来的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。接着,各家都打发年轻人带着孩子去走亲戚,而老人则是留在家里招待来访的亲友。
    半上午时,亲友们陆陆续续到了。当时走亲戚的礼物,就是自己家里用面粉蒸的花馍,做成各种不同的花型或动物,上面染着不同的色彩,有的还用彩纸做几朵小花,点缀其上,显得很好看。亲戚来到后,大家坐在屋里或院子里,聊着当年夏季的收成、说着秋庄稼的长势,也说着各自家里的闲话。
    到了午饭的时候,从各家各户传出了饭菜的馨香,米酒的甘甜。亲友们围坐在屋里炕上,炕桌上摆上平日难得见到的美味菜肴,黑瓷碗里盛着热腾腾的米酒,在欢乐的气氛中,边喝边聊。喝过几巡酒以后,以“酸、辣、香”著名的肉丁“臊子面”就上桌了。而在外面的街道上,往日里端着饭碗到处跑的孩子,以及成年人围坐在路边大树下吃饭的情景,这一天可就看不到了。
    酒足饭饱后,亲戚们再聊上一阵家常,直到半下午,才陆续离去。这时候,各家主妇们就会从家里拿出亲友送来的花馍,相互品评比较着花样,夸赞着那些做得好的,交流着做花馍的手艺。

    中秋前几天,我刚从家里来,带了城里食品店买的两包月饼,分送给了我的房东老哥儿俩一家一包。那种“五仁”月饼,在如今是最普通的,可在那时,对农村人来说,那可是很稀罕的。中秋这天,两家都来叫我去他们家吃饭,为了“公平”,只能中午和晚上各去一家。以至于我自己已经做好的中午饭只好留着第二天吃了。
    这天午饭,是我第一次喝到那种醇香的米酒,略带醪糟的甜味,但比醪糟的酒劲要大得多。热情的房东给我盛了满满一大碗,喝完就感觉到有点头晕,坚持不敢再喝了。到晚饭时,就只敢喝了多半碗。
    晚饭后不久,天就黑了。那天是个大晴天,月亮明晃晃的升起来后,就看到两家的大娘各自从家里搬出小炕桌,放到院子里,摆上自己家做的“月饼”,当然还有我送他们的月饼,还有柿子、大枣、板栗、黄瓜等自己院子里生长的、或者是队里收获分配的果子,还有一碗米酒。另外,桌上还放了一小碗沙土,这显然是要拜“月亮婆”的意思啊。在那个天天抓“阶级斗争”的时代里,竟然还有人搞这个。我悄悄的问了房东大叔一句:“干这个没人管吗?”大叔说:“一会把大门关上就行了。”
    关上大门,两个大娘拿出了线香,点着后对着月亮拜了几下,又叫来家里的两个还没上学的小孩过来也拜了几下,然后把线香插到沙土碗里,妯娌俩就坐在旁边聊起天来。直到线香燃烧完毕,两人把炕桌收拾好,然后就又把大门打开了。我出去走在街道上才知道,原来,干这事的人还不少呢,因为,街道上微风飘过,到处都能闻到线香燃烧过的味道。看来,即使“阶级斗争天天讲”,也抵不过传统意识的力量啊。

    一晃七十年过去了,我也成了“古稀”之人了。每年一次的中秋节,大多都没留下什么记忆。而这一次,则是我少数能记住的中秋节之一。





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- ( ICP12013697-2 ) 11010802026271

GMT+8, 2025-9-24 16:40 , Processed in 0.034490 second(s), 9 queries , Gzip On, Fil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