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古稀之年,黄金时光
. a! M# h; M- K9 ?, T6 `4 q6 X 社會經濟實力的提高,健康保健措施的改進及科學技術的發展,使我們生命的跨度大大地延長了。人的平均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延至現在72歲。所以,人生七十不算稀,百年人瑞有何奇;中秋過後月尚明,清明季末花還濃。6 ]& x3 I7 {) m4 ~7 ?# g, S8 ^
" }3 m+ e6 v4 w) H: |) J, L8 G
今天人的壽命的增加,不是那種苟延殘喘的拖長時間,而是人有效生命的延長。有效生命指的是我們活著,在意識上能自由行使自己的意志,在體力上能料理自己生活,並從事一定的體力勞動。比起古人,我們的有效生命有幸延長了15到20年。體力的充沛引起心理上比前人更為年輕。杜甫在寫“少陵野老吞聲哭”時才45歲。蘇東坡寫“多情應笑我,早生華髮”剛47歲。古人到50多歲時心態就已衰。56歲的杜甫寫“萬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獨登台。艱難苦恨繁霜鬢,潦倒新停濁酒杯”給我們一副步履蹣跚時,老態龍鍾的模樣。今天五六十歲的人就算自稱為“老人”的,也沒人認可。健康的前提下:六十到八十五岁应是人生的黄金时光。
4 O# a; s* V9 T' i; { u( i/ E% {. `/ c
之所以說這是人生的一段黃金時光,是相對於其它的人生階段來說的。這段時光有下面幾個特點:! q) N) o+ n4 ]; u
* P2 D' N( K% G# i* u4 j
第一,對大部分人來說,這個年齡已過了人生最辛勞的階段。7 P* Y7 |$ x; J) s3 ~. G; r
人剛離開懵懂的年齡,還沒作好準備,便被拋進結婚生子,成家立業的人生軌道中。從學著幫孩子換尿片到陪孩子上琴課或學游泳,我們的日程排得滿滿的,多半不是為自己的。
' \2 q1 z! _+ p& I 離開家到单位,職場裡同事間為加級晉升相互傾軋,越是高層次的職業,爾虞我詐越是常見。憂鬱症成為流行病。當我們進入五六十歲時,孩子已經大學畢業工作了, 至少過了需要我們很多照顧的年齡。而工作上,我們已經達到了那個層次的高峰。不必要為晉升終身教授而連夜寫論文;也無須對老板唯唯諾諾,怕丟了飯碗。有的人興許正盼著公司把他炒了,領幾個月的辭退金,拿兩年的失業救濟。就等正式退休的年齡了。所以,這個年齡段的人,心態平穩,對生活滿意度高。1 B# L' X5 x. _* x+ ]
/ N0 G2 ^4 j: D" i
第二,這個年齡段的人,智力達到人的最高點。
9 o. I5 O( Z* s6 q4 B {+ z% }0 a人的體質到二三十歲後開始下降,但人的智力卻仍在發展,至少到 70歲以上。玩腦筋急轉彎,我們可能玩不過小年青。但考慮問題的周到和精細絕對勝過他。面對突發的事件,我們會比年輕人更顯得從容不迫。處理生活難題,我們經驗豐富,游刃有餘。9 `! ?! S( D4 c
V3 Y6 k# V4 B* v8 K
第三,這個年齡段的人,經濟收入多比較穩定。
" G( s; a6 j3 s+ c# ]柏拉圖在《理想國》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:錢,對老年人的唯一的好處是他不需要為著金錢去幹壞事了。金錢是萬惡之首。所以,我們不會像年輕人一樣急功近利, 為了眼前的利益去鋌而走險。穩定的收入給我們提供物質手段去享受我們鍾愛的事情,不管是追尋童年的夢想,還是修補青春的遺憾。對人來說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。4 C1 w2 n% K2 d8 z+ m; L& e. S# ]2 h
) z! h$ ^9 j" E 第四,這個年齡段的人體力尚佳。& v7 b; X/ \+ [/ C7 e; [
走路雖未必健步如飛,但也沒到吳牛喘月。我們有精力去藝海拾貝,史林攬勝。旅遊,釣魚,讀書,聽音樂,淘古玩,倘佯於山水之間,冬泳更加激发人的潜能,少有的精气神和精力充沛,獵奇在市坊之中。借用王羲之的一句話叫“信可樂也!”
y' c9 T! {5 X2 ?2 M0 i# x, o
/ w9 f6 w4 ^ x2 I! e 把握這20來年的黃金歲月,關鍵在於更新觀念。首先得認為自己還很年輕。新鮮的事物能接受,花前月下和年齡無關。孩子長大飛走了,是人生的規律。我們沒必要再去操勞他們的成家立業,生兒育女。那是他們的人生,他們的責任。其次,不要讓案牘勞形,瑣事纏身,為自己擠出更多的時間。切記“唐伯虎所說的世上錢多賺不盡,朝裡官多做不了的警戒”。
) p+ Z8 W7 Z$ M; q% D/ l4 C/ y5 f2 ^. E; ?, } B
人類學家認為,人有十種獨特的生物特徵。其中之一是:其它動物過了生育的年齡,很快就死亡了;而人在生育年齡過後,生命的旅程還很長。所以,珍惜這一段頗長的黃金時段也是造物主的意思喔。7 d/ m% N2 ^, o% n& L9 {" ]# s
! y* P3 o- |' M1 I6 V 寫給七十歲時候的自己 (现在我已七十四岁)
+ l0 z# C% }! [' B; P+ ^/ `9 b+ {+ O% Q. t- h7 {
以前人說:人生七十古來稀。現在雖然科技進步,但能活到八十也算很好了!對於已過六十的我們來說,想想離「古來稀」的日子是越來越近了,如果到這時還不知道人生最該把握的是什麼,仍汲汲追求俗世的物質生活,那麼,到了閉眼那一天才真是知道窮忙碌了人生這一遭。请往下看:: F7 }! H! M3 p4 }: I
! { j) E1 j% {1 `+ B一、不貪 % d" P! p% [5 F1 P. y
孔子說,君子有三戒:; ?$ V/ g& h$ C* R$ N$ M1 S
少之時期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;
7 q1 K! Y$ ~; l$ e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;% P. ?/ H+ h6 j, _
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
1 x, C: l0 |0 @8 C9 @1 B. | 這裡的「得」就是「貪得」,想要擁有什麼的物質慾望。人老的時候為什麼要「不貪」?因為你的體力、精力、記憶力、拚鬥力……都大不如前,這時如果仍然和年輕時一樣,什麼都想要,你的日子肯定會過得十分辛苦。這時候要放下貪念,也就是孔子說的:戒之在得。4 U- {3 N: F0 @/ `+ F) A4 M0 F. C5 C
! |3 c; u2 y( B$ V3 P
不貪的觀念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,又是什麼?凡是「基本生活」不需要、用不到的,就不要。什麼是基本生活所必須的?你能吃多少、喝多少、穿多少、住多少、玩兒多少!例如財富,如果已經累積足夠的養老金,再多的要了有何用?為兒女做打算嗎?你已經七十歲,你的兒女年紀有多大?那麼大的兒女,如果還需要你的經濟照顧,除非他是智障、殘廢,否則這種沒出息的兒女不要也罷。* z, e: N; s6 S, x7 z* z ~7 G
/ D- R; d U9 L! f 除了不應有物質的貪念,也不應有物質的「比較心」。好比說名牌皮包、手機,不要因為別人都有,所以自己也想擁有一個,而不問自己是否需要?
1 }! O" l1 _9 x1 B3 b0 C# U: a7 F5 ] ^' D# U) o8 P3 r) H [
不管是什麼東西,沒有需要就不要,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你。人到七十,還生活在別人的眼光之下,這不悲哀嗎?我就是我,管你如何看我、如何想我,我還是我。. ~# K8 \# ^% q# h5 {
也因此,在人生剩下的歲月裡,除了基本生活所需,其餘都不要,這就是孔子說的:戒之在得!, \! U7 c* K; V. D2 N
二、不嘮叨
# g* W* o. {* S. V) ^' _+ L0 A 世間的萬般事物之所以如此,都有它的道理。管你是喜歡它或是討厭它,它還是如此。
1 G8 @) Q0 R( L什麼地位啊、利害啦、金钱啊、社會现象啦……管他那麼多幹什麼?至於家人,好比說老伴、兒女、孫子女……你已經管了那麼多年,如果他們依然故我,尽力而为就行了。 * w S8 p! |* P
, \ U, v( D* d! x Z 不管什麼事情,都不要嘮叨,囉囉嗦嗦像唸經似地唸個不停。如果實在看不下去,溫和地提醒一聲,最多兩聲,也就足夠了!再說下去就是「令大家都討厭」的嘮叨。想想當年你年輕的時候,父母以為愛你,不停地在你的耳邊「叮嚀」,你當時有什麼感覺?人生最可怕的,是不能記取教訓,以致日後成為自己當初所討厭那一型的人!年輕時如果你討厭長輩對你嘮叨,將來當你成了長輩,也請不要對你的晚輩嘮叨。
4 j5 z3 L# K3 o }9 s& w& y* K6 |' m& j: _2 J" S
三、不活在過去 ( U* D% e& x: o, X+ Q
最怕老人談自己往日的「豐功偉業」。第一次也就算了,還有一點新鮮感。不幸的是,很高比率的老人習慣活在過去,喜歡不斷地、重複地談論往事。尤其是「當年勇」,一聊起來就沒完沒了,而且是同樣的一段老故事。可能見了十面,就會說個七八遍,到後來倒背如流、兩耳長繭。
9 L% _* C" B% l, R' H! U0 @4 g/ F* ]) ^. q
當然,喜歡活在過去是人的天性,不要說老人,曾經有段時間我也喜歡談「當年勇」,一旦談到這些話題,我頓時覺得精神格外振奮、言語格外犀利,大有欲罷不能之勢。
+ b% \' b7 P1 J4 W 直到有一天,儿子聽得不耐煩了,皺眉問我:這些都是過去,你講它有什麼意義嗎?頓時之間,我暗暗慚愧。從此,我曉得暗自檢討自己和別人聊天的話題,也開始留意別人談話的內容,這才發現「活在過去」是大多數人的毛病,而且越老越嚴重。9 D% J9 U3 b* p9 [6 E
希望我以後不要犯這個毛病!回憶,只須跟「和你有共同記憶」的朋友一起分享。其它無關的人,尤其是年輕人,少跟他們談自己的過去。- P8 \+ l4 U' ]% a+ }
% f7 S7 U0 k$ P" z+ T0 g2 X, Z
四、不堅持己見 & K/ D: g( p& i$ u! T
堅持己見從別人的角度看,就是固執。越老越固執,聽過這句話嗎?這是事實,也是普遍現象。老人為什麼固執?可能原因如下:) @5 y4 D7 r3 b) T
9 e4 ^& I' W' V, y
1.老人累積了許多的人生經驗。當他碰到新事件往往用以往的經驗做比較,並迅速做出結論:是好或壞、是對或錯、是可行或不可行!
7 F# E4 b1 G+ T 2.老人不太能接受新事物。這讓老人的許多想法,例如人生理想、生涯規劃、生命的價值觀……和年輕人的認知都有一段差距。
8 o- q5 V( v7 p6 d1 s: @ 3.人越活,會為自己設定越來越多的框框,這個不行、那個不可以,而且,只要自己衣食無慮,往往就會不顧一切地堅持下去。8 N p9 B8 e, D7 r8 E- P
4.面子問題。年輕時如果長輩教訓你,即使心裡不服,還是會忍下來。可是,等到你成了長輩,如何能再忍受年輕人對你的糾正?, t) p, M+ t. ]
5 q) p4 P+ \5 w) q4 w' [1 v }& m1 m( q 綜合以上四個原因,老人便成了年輕人眼中的老頑固。我可不希望成為老頑固。如何做呢?我管不了的事,不要管。老實說,我想都懶得想。家人的事,例如兒女要不要補習、選哪個學校、進哪個系所、娶誰、嫁誰、住哪、從事什麼行業、進行什麼投資……我只盡勸告的義務,最多說一兩次,絕不堅持。# b7 C- Z& @+ [% L
L" O; K! m% p$ N+ d 與我無關的事,如果是小事,像是外出吃什麼、去哪兒玩、坐什麼車、看什麼電影、穿什麼衣服……我也不堅持。與我有關的事,唯有大事,我才會考慮是否要堅持己見。什麼是大事呢?那些日日夜夜,會長時間影響我生活的事情。# s( Q8 [7 m9 c; C! w
* U& N! f) A2 O8 v
畢竟我已經老了,生活上有一些老習慣,即使在別人眼中是壞習慣,只要沒有違法亂紀,別人有什麼資格要求我改變?
5 f$ B7 _, k% i
* N8 R. ]2 N$ ^' ]% M 五、不怨天尤人 ; h% i2 g7 h* I! r' d8 K
最討厭和別人聊天,一開口就聽他抱怨天、抱怨地、抱怨張三、李四…… 好像普天下都欠他。真有誰對不起你嗎?別忘了,人生如戲!假如碰上一個不稱職的搭檔演員,你可以選擇「拒絕繼續再演下去」。也別忘了,這本來就是一個不公平的世界。
- F4 g3 Z2 E3 G/ }" f有人出生在父親是賭徒、母親是毒蟲的家庭,他的公平又在哪兒呢?自己的人生自己選擇,自己過,也應由自己負起完全的責任。5 P# O3 z8 \5 o9 `
3 ~ m3 `9 U! } r% @* R 六、不後悔 6 C, m. C2 A& U( j
管他過去曾經犯了什麼錯誤,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,後悔有何用?人生已經夠苦了,不要再自尋煩惱。人生要面對的是現在!尤其是你已經七十,人生沒有剩下多少「現在」。掌握現在,規劃短期的未來,讓自己有限的人生更加美滿,這才是七十歲的你應該做的事。' }7 ^, y. \3 Y# z* K, R5 t3 L
( q- Q" R$ V% C6 @- f$ O 七、想做,就去做
; Z, |) N4 O0 M- ~( O 子曰: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知天命,六十耳順,七十從心所欲。我以為「從心所欲」就是:想做,就去做!人已經活到七十歲了,還有幾個「健康」、「從心所欲」的日子可以過?上個月參加友人的婚禮,席上遇到一位朋友,他從事的工作非常特殊?8 o' W; z* U4 ^0 ]. ], _" I* s
瀕死研究。據他講,最近兩三年為了做研究,他經常前往安寧病房,曾經和幾百位重症病患長談。綜合他和這些病患談話的心得,深深感覺人在病危之時,會後悔自己「什麼還沒做」!好比說,應該善待某人卻沒有善待,想去某個地方卻沒有去,想做某件事情卻沒有做…… ?
5 j1 H; R& W( ]* A. E8 W4 ~1 g$ ?8 x: p- ]4 n
如今即將死亡,想想再也沒機會了,心中好後悔啊!沒錯啊,何必臨到鬼門關前才後悔呢?想做什麼,趁現在還有時間、還有體力、還有財力,就去做吧。也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目光和想法。此外該用什麼、該穿什麼、該花什麼、該玩什麼……只要自己還有這個能力,全都不必節省。不要等躺在病床上還在掛念衣櫃裡面那件價值好幾萬元,準備留著重要場合穿著的衣服,到今天一次都還沒穿過呢!以上就是我對当年七十歲时,我的自我期許和夙愿。
4 ]# m7 V z( L' a( Z+ }0 M
* o8 N6 Z! @9 E, d9 w0 t9 w
( H- w5 ^# {: _ l0 Z; r- @) f; u8 b* ]7 r# V1 E
- e: }; r# w5 g0 \9 r/ [
|
评分
-
查看全部评分
|